首页 » 特别报道 » 浏览内容
李卉: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杨振宁
作者:中国妇权义工李卉 2023-10-02
杨振宁,众所周知、名声赫赫的物理学家,被誉为科学领域的泰斗,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做为一个自然人,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2003年,杨振宁的76岁妻子杜致礼病逝。14个月后,28岁的翁帆成了82岁的杨振宁的第二任妻子。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他与诺奖搭档李政道的关系。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他与另一位美籍华人李政道合作共同获得的。然而,一般人是否知道这个奖项是两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呢?在获奖之前,他们第一次合作写论文。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却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大四岁。李虽不悦,也勉强同意了。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11月,李政道要为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需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
那时,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人名字的排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在后。然而,当他们到达斯德哥尔摩时,杨振宁却突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李政道对此感到惊讶,不同意这样做。杨振宁又去请求李政道的夫人秦惠箬。
秦惠箬对李政道说,如果因此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这样太丢人,李才勉强同意。李政道虽心有不悦,但很快被诺奖的荣耀冲淡。然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彻底决裂。1962年5月12日刊登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写了一篇关于宇称问题的文章,记述了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当时,李政道已经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四月他收到文章的校样,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里有“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要和李政道讨论。杨振宁提出,他希望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的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箬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按字母排序的习惯。对于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明显不快。当晚,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李政道对他感到彻底失望,从此与之决裂,分道扬镳。之后李政道提出的任何学术主张,杨都否定。
总之,只要是李政道支持的,杨振宁就反对。关于国籍,杨振宁年轻时加入了美国国籍,用大半生的心血为美国做出了研究贡献,做为美国人这无可厚非。但在九十多岁高龄时,他却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并正式成为中科院院士。这个被官媒称为“弃美入中”的“爱国”举动,到底是出于爱国的理念,还是出于对实际利益的考量?享受副国级待遇的95岁的杨振宁加入中国籍显然不是为了爱国。年轻时,杨振宁学成后不愿意回到一穷二白,急需他报效的祖国,但在95岁时,他回到中国并依赖政府供养,享受荣华富贵。他已经老无所能,却对政府的巨资供养以及“副国级“、“大师邸”等待遇坦然接受,毫无愧疚之意。如果他年轻时在国内努力工作并为国家做出贡献,政府给予表彰奖励,这还说得过去。
然而,他却以如此高龄回国“吃白食”,享受荣华富贵,让人无法接受。他心里明白这一点,所以不断营造出政府想要的种种“形象”,以换取更多好处。明明是,“我以残年换厚䘵”,却偏要将谋私包装成“爱国”,用卑劣的手段冒充高尚。国人侧目,实属自然。最后再谈谈他与翁帆的结合。在发妻去世不到一年,他便与小他54岁的翁帆喜结连理。两人或许是你情我愿,别人也无权非议,但毕竟发妻去世不久,似有薄情之嫌。婚后他与翁帆出双入对,高调炫耀,秀恩爱。
没想到19年后,他101岁时,在遗嘱中却将全部资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都留给了子女继承,只留下现居住的房产给照料她20年的翁帆。更可恨的是,在遗嘱中明确指出,“翁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翁看到遗嘱后,流泪写下最后的质问和告别信。(详情读者可自行搜索翁帆的告别信《我得走了》。尽管他尚未盖棺,但通过这几件事,我完全可以给他下定论。杨振宁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追名逐利、薄情寡义、自私自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杨振宁与小他52岁的翁帆被人拍下在香港逛街。
邮箱E-mail:wrichina@yahoo.com
网址Website:www.wr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