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报道 » 浏览内容

艾未未《炸弹史》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开幕

3060 0
标签:

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                                                  2020年 8月3日

 

给当下世界,添个《炸弹史》,展览这个时候开幕了!8月1日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作为延续政治的手段,战争作通常会加上道德身份;冠状病毒若与炸弹抗衡,还有长路要走。

 

艾未未展览:《炸弹史》

时间:

2020.08.01~2021.05.24

 

展出的地点

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不是美术馆

 

形式和内容

百科全书式的,炸弹和导弹的罗列

 

如果所有这些展品,是印在一本百科全书上,人们在阅读当中,感受可能和阅读任何一本比如飞机发展史、火车发展史,或者武器发展史,没有特别大的差别。

 

但是,当与实物一般size的铺在地面上、墙面上

 

人们在本来就是战争博物馆当中,踏在100年的炸弹史上置身其中——想象一下这种震撼的感觉。

 

涉及内容的时间段

 

从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100年的时间

 

包括比如

二战后期集中营制作的纳粹导弹,射向伦敦,造成2724名英国人死亡

 

1945年投向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代号小男孩和胖子)

 

用在阿富汗的 BLU-82B雏菊切割机

 

 

艺术评论家乔纳森•琼斯,在《卫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

 

——艾未未“炸弹史” 警醒我们永不满足的毁灭欲望;

 

——这是一场噩梦;

 

——是一部关于不可估量的破坏的这么一件艺术作品;

 

——这些炸弹非常漂亮,闪闪发光,即便最古老的,都是被崇拜的武器;

联想画面

 

特别敬业的工匠,像热爱一件工艺品、艺术品那样对武器的外观和质量一丝不苟;

 

这种工匠是特别值得敬佩的工匠,专心地兢兢业业地做好一件武器、一件杀伤工具的时候,他一定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在工作中享受着愉悦的;

 

也许他某个时候,会想到,每一件武器,都等于一些人甚至很多人的死亡;

 

也许他什么也不想;

 

过度工具理性的问题;

 

还有诺贝尔;

因为这个展览,专门连线了艾未未先生,请他介绍了一下这个展览。

 

昨天晚上连线,当时,他还在工作室工作。

 

跟炸弹有关的研究,从2015年开始做难民项目的时候,自然接触到了一些战争信息,之后,看到很多新闻,关于叙利亚战争。还有不同的局部战争里都用了一些特殊的炸弹,看到那些视频,印象深刻。

 

觉得这是一个切入点,因为人们都会只看到一时一事,很难看到人类过去百年发生了什么。

 

通过战争中的一个工具、武器,能折射出这些国家的工业状态,战争的卷入程度。而且,不同类型炸弹的使用跟发生的大事件都有一些内在的关系。

 

研究已经做了好几年。

艾未未的创作

往往是对一件事情发生了兴趣,就会去了解去研究,并不是预设一个作品的目标,这是不断的自然积累的过程,作品是自然的、真实的、也有创作者具备的力量。(真实的力量,不是要去表现的力量)这个很重要,关于这个理解,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访问我的频道,大家专访栏目里,有一个节目,孟煌谈未未,谈了很多对艾未未的理解。

艾未未介绍到:

 

研究的过程,了解炸弹史,请了一位德国的武器专家介入。用专业研究的角度,参与对最终呈现哪些炸弹的筛选。

 

刚好,遇到英国战争博物馆邀请他做展览,这个对炸弹的积累,刚好和战争博物馆这个空间背景也很契合。

利用了地面和墙面,并没有立体模型展品

 

艾未未:做成3D模型,是可行的,他的工作室——按照真实炸弹的形状,每一块都建了模。

 

但是,结合博物馆这个空间,这里已经很拥挤了,再加进去东西不合适,就想到,如果利用地面、墙面,倒是适合做一些表达,没有障碍,所以,空间就没碰它。

开展反应很不错

 

原因一,和战争博物馆,命题很契合。符合博物馆的身份,同时,又是博物馆本身不会做这样一个作品。

 

原因二,封闭了大半年,开启的一个大型展览。

 

每个炸弹都是原大,立体效果的,看起来很真实。

 

艾未未:事实是具有指向性的,这就是为什么事实不会被大多数人平铺、明确展示出来的原因。

 

如果对艾未未作品有所了解的朋友,可以回顾一下,他的艺术行为、作品,包容了非常多的事实,他非常重视的,也总在提的,就是事实。

 

事实是一座房子的地基。

 

谈论如何盖房子的人多,谈论打地基的人少,这是很大的问题。

作品是炸弹,自然要谈到战争

 

艾未未:战争作为政治延续的手段,谁在过去的100年当中,至少可以说,谁更具有战争的想象力和能力,或者说有控制人类的欲望。

但战争通常会加上一些道德身份,正义的、非正义的,本质上,都要摧毁生命。

很多情况下,不是对军队的打击,而是对平民,和对公众心理的打击,耀武扬威嘛。

 

这个展览,加上当下的国际形势;我觉得还是这样,当前各种对抗,冷战、暖战、热战——战争其实都是表象,是手段,是结果,是人类的作品,就和炸弹一样,和TikTok一样,和微信一样,都是人类自己的作品。

 

战争内在的因素是每个人的问题。

 

战争带来的结果,也是每个人要承受的问题。

 

听到这个展览,感觉震撼,有炸的效果

 

炸弹是什么?

 

巨大的杀伤力、毁灭、人类的互害的工具,互相残杀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

一部炸弹史

就炸弹这个物件——有了时间纵深的概念;——拉长100年。

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

 

交叉空间点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以及这个空间之外的当前这个世界

 

交叉的时间点:这个时候——如何来理解这个时候

八一;

 

各种冷战、暖战、热战,不断发生一些激化事件,大家在讨论“战”的时候;

 

疫情,一直威胁着人的生命;

乔纳森•琼斯的评论文章

这个冠状病毒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与炸弹史积累的灾难相抗衡。

 

人类总是对外来的伤害特别敏感,这可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都是别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比如,把病毒对人类的伤害,当个大事儿,宁愿过不正常的生活来多躲避病毒;

 

但是,没有病毒的时候,还能在“人和人之间的伤害的进行时”当中,过的比较正常——除了那些直接被伤害到的人;

 

而人和人的伤害,事实上,比病毒来的猛烈;

 

这个时候,人的本位是人类,人的立场是人类,就不去正视人类自己的互害。

 

把立场范围缩小,缩到人类内部——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会把外国外来的伤害当作大事儿,同仇敌忾;

但是,对于国内内部、民族内部的互害,互相的伤害,就出现合作的态度、甚至和解的态度。

 

可以没事儿的,也是——在内部的人与人伤害的——进行时,自以为过的比较正常。

话题扯远了,这也正是一个艺术作品,可以让不同的人,跟着自己的经历思考;观者想到的,可能超过了作品;即便超过了作品,恰是作品的意义

中国妇权Women’s Rights in China
邮箱E-mail:wrichina@yahoo.com
网址Website:www.wrchina.org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