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別報導 » 浏览内容

實際控制線:中印邊界爭端升溫 印度外交和軍事選項

1005 0
标签:

來源:BBC

中國曾對印度提議互相承認東西段爭議邊界的“實際控制線”,但最近在西部的流血衝突可能會讓數十年來確立“實際控制線”的外交努力毀於一旦。

6月15日在中印邊界西段爭議地區發生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暴力衝突,20多名印度軍人身亡,中國方面的傷亡數字不詳。衝突發生在加勒萬河谷(Galwan)。隨後中國外交部聲明說,加勒萬河谷在“實際控制線”(LAC)中方一側,屬於中國。中國的立場被印度斥為 “誇大其詞而且無效”。

“實際控制線”是中印邊界爭端中的關鍵點,中印雙方不能就實際控制線達成共識,就無法有效展劃定邊界的談判。

澳洲資深記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Neville Maxwell)在1999年出版的《印度與中國的戰爭》書中說,實際控制線的概念最先由中國總理周恩來在1959年向印度總理尼赫魯提出,即東段的麥克馬洪線,西邊的所謂傳統習慣線。

在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中國軍隊進攻越過印軍控制線後單方面停火,然後撤退20公里。尼赫魯說,那是解放軍進兩步退一步之後建立的控制線,因此他拒絕承認所謂的實際控制線。

在2017年中國和印度在中部爭議邊界洞朗發生對峙危機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敦促印度遵守“1959年的實際控制線”。

一攬子解決東西段爭議

1988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問中國後印中建立了聯合工作小組,就確立實際控制線的邊境問題展開談判。據印度退役軍官,德里中國問題研究所的研究員弗瑪上校(Virendra Sahai Verma)說,談判開始時,雙方連邊界地區地面部隊的位置都沒有共識。

為了緩解爭議邊界地區的緊張對峙,中國和印度在1993年簽訂了關於實際控制線的協議,即在控制線附近雙方軍隊不許使用武器。這次發生流血衝突後,許多印度媒體報導說,在邊境印軍指揮官已經允許軍人在必要情況下使用槍支。不過印度退役軍人,軍事雜誌《力量》的主編普拉文•索爾尼(Pravin Sawhney)認為,上述禁止使用武器的協議僅限於邊界防守,並不包括邊界巡邏。

2003年印度總理瓦杰帕伊(Vajpayee)訪問中國與中國的國務委員戴秉國討論了邊界問題,開始把印中邊界談判提高到了政治層面。印度放棄了堅持在西段以崑崙山脈為印中邊界的傳統邊界立場,表示可以就邊界爭議進行談判。

2006年印中舉行了第七輪談判。據說中國在談判中提出一起解決各段邊界爭議的一攬子建議,即中國願意放棄在東段爭議邊界對藏南(基本上是印度後來建立的阿魯納恰爾邦)的要求,換取印度在西段爭議邊界承認中國對阿克賽欽的控制。

據印度前國家安全顧問納拉亞納(K Narayana)說,由於中國拒絕在達旺問題上讓步,談判未取得進展。 2006年印度總理辛格對來訪的中國領導人胡錦濤說,印度不能在達旺讓步,但可以在阿魯納恰爾邦的其他地方讓步。

達旺是藏南的一部分,1951年被印度軍隊控制,現在被劃入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印度退役中將帕納(HSPanag)上週(6月18日)在印度媒體《出版物》撰文說,在1950年代,尼赫魯在經濟和軍事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執行所謂的“前進政策”,進軍控制了達旺地區。

西邊的阿卡賽欽是連接西藏和中國西部的重要戰略走廊。帕納中將說,當時中國在西段邊界,出乎印度意料,修建公路將阿克賽欽與新疆和西藏相連。

避免重演1962年邊界衝突

2014年中印邊界戰爭的作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在網絡披露了印度政府對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內部文件《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他說印度政府不願意讓公眾看到這個報告。

在1962年的邊界戰爭中,解放軍進攻徹底擊潰了印度缺乏準備的軍隊。戰爭進行了一個月後中國單方面停火,並從印度東北部撤軍,但是仍然佔據阿克塞欽地區。

報告認為,當初印度參戰“並非根據自己的實力,而是因為認為中國方面不會做充分反應”。印度許多歷史學者指責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錯判了邊境局勢,因此才導致1962年邊界戰爭的失敗。

印度退役中將帕納警告說,印度總理莫迪可能正在步尼赫魯的後塵。他認為如果走外交路線,莫迪吞下邊界流血的苦果,利用邊界流血爭取有利的政治結果,接受1959年尼赫魯拒絕接受的條件,即2020年4月以前的實際控制線。

他認為戰爭是印度的最後選項。但如果莫迪決定開戰,一定要明確進行局部戰爭的目的,同時也要為戰爭可能升級做準備。但不能操之過急,印度要從容地選擇戰爭的地點和時機。

印度軍事雜誌的主編索爾尼認為,印度西部邊界危機根本沒有軍事選項,因為印度的軍事領導人對解放軍的能力,戰略思想,作戰概念和戰術都一無所知。

索爾尼說,印中關係應該摒棄冷戰思維,印中邊界爭端是長期存在的問題,雙方應該超越矛盾,都要遏制己方的極端民族主義傾向,更多地從戰略而非戰術層面來看待和理解中印關係。

中国妇权Women’s Rights in China
邮箱E-mail:wrichina@yahoo.com
网址Website:www.wrchina.org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