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妇女权益 » 女性主义 » 浏览内容
「剩女」研究「剩女」
来源:南方都市報
你了解「剩女」嗎?「剩女」真的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剩女」承受的社會壓力可能比同性戀人群還大?一個給大齡單身女性帶來歧視和困擾的標籤,一位38歲的資深「剩女」,一本被外界稱為大齡單身女性「真實生活圖景實錄」的書。
「剩女」和羅愛萍,究竟會產生怎樣的火花?一本《中國剩女調查》,又會引發何種關注和爭議? 「沒人要」污名 引爆大調查什麼是「剩女」?她的書裡寫道,「剩女」一詞最早流傳於網絡,後來被大眾媒介廣泛使用,到2007年被教育部定位成漢語新詞之一。那一年,羅愛萍剛好30歲,按照民間對「剩女」的年齡界定,她當時已是不折不扣的「剩女」。 一個「剩女」是如何想起去研究「自己」的?羅愛萍稱,動機源於「媒體上的『剩女』們總是呼天搶地,和我的生活很不一樣」。
2008年,羅愛萍在網上認識了在美國工作的王蜂。「當時我們就是網友,共同發現了很多問題。我25歲就結婚了,已不是『剩女』了,但我們在網上看到一些對『剩女』的攻擊言論」,王蜂回憶,關注女權的她認為攻擊所謂「沒人要」的女生是一種非常惡毒的手段,這些人通常還會攻擊女性的其他方面。她認為,女性必須擁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包括不結婚的權利。她和也對「剩女」話題感興趣的羅愛萍一拍即合。 她們正是2014年出版的《中國剩女調查》一書的第一和第二作者。
《中國剩女調查》第三作者是羅愛萍的大學同學江宇,也是「剩女」一枚,在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任教的她,碩士論文寫作時就涉及到了性別理論。 用文獻、數據和訪談呈現她們所認為的「剩女」實況,並試圖顛覆社會賦予「剩女」的一般內涵,正是《中國剩女調查》的本意。按羅愛萍的說法,「剩女」這個標籤給大齡單身女性帶來歧視,現實的策略是顛覆這個詞的內涵,因為在目前情況下「你不大可能消滅掉這個詞」。
研究「剩女」並寫了一本關於「剩女」的書,甚至寫《反逼婚手冊》,不少人猜測源於羅愛萍自己的親身經歷,因為她承受的社會和家庭壓力很大。 反駁了這一說法的羅愛萍說,根據對大眾媒體「剩女」報導進行分析,她和其他寫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媒體建構的「剩女」形象,只描述了這個群體的某一個方面(兩性情感),而極少有內容關注了她們的職業。這些報導中,對「剩女」的態度更多是探究、勸解和消費,很少關注她們的內心感受和對社會的貢獻。 以很紅的電視節目《非誠勿擾》為例,羅愛萍認為,這類相親節目是對大齡單身女青年的「恐慌營銷」,通過恫嚇「剩女」來提高收視率,加重了「剩女」這個標籤的污名化。
羅愛萍還發現,一個與普遍認知相反的結論是,「剩女」報導中,高學歷「剩女」的比例似乎高於低學歷。這其實是個誤區。事實上,中國高學歷未婚女性在所有未婚女性中占比並不高。 關於被標籤化的「剩女」,王蜂也認為,社會對「剩女」的認知存在很多誤區。「比如有的女性為了支持『結婚不好』的觀點,就說單身女性很有錢,都是白富美。雖然這樣的說法很給單身女性長臉,但這是不尊重客觀事實的。」
王蜂說她們的書至少說出了一個事實,「我們的做法、我們的主張就是要教給單身女性如何理財,如何發展事業來改變貧困的現狀,而不是說為了解決貧困就去結婚,或是不結婚但甘於忍受貧苦的現狀。」王蜂稱,她們希望在尊重事實的情況下幫助女性更好地解決問題,改善處境。
「為何剩」原因 百人百樣情 「剩女」是怎麼「剩下」的?100個人可能有100種原因。 羅愛萍在書中表示,受訪者的原因主要有:認為生活暫時不需要男性;忙於學業和工作,沒想清楚為什麼要結婚;不想太早結婚以及相親戀愛不順利等。在她的43名受訪者中,因相親戀愛不順而沒有結婚的最多。非自願單身占多數,自願暫時單身的其次;自願穩定單身和非自願穩定單身的都是極少數。 無論在微博、微信還是日常交流中,羅愛萍都特別強調女性的經濟獨立。她自己的第一段戀情,也是因為雙方學歷和經濟能力的不相稱而結束的。她認為這段關係「不划算」。而她的第二段戀情是從網上發端的,對方是個比她小12歲的男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段戀情是在她「覺醒」後開始的。拍拖一年多後,男方出國,羅愛萍主動提出分手。 在30歲左右,和她的部分受訪者一樣,羅愛萍也曾多次相親。相親對她而言,並非痛心疾首的經歷。她認為相親的過程也算愉快,也遇到過一些不錯的男士。 她說自己現在已主動關上通向婚姻的大門,如果遇到心儀的人可能會選擇同居,但不考慮進入婚姻。
不管「剩女」的標籤給大齡單身女性帶來何種尷尬,相關話題還是會牽動大眾敏感的神經。《中國剩女調查》一書為羅愛萍帶來知名度,但並沒有給羅愛萍帶來經濟上的直接受益。迄今為止,她說版稅還不夠她支付數萬元的調查費用。但她堅持認為這是個人事業上的一個突破,並在上個月選擇從她供職的媒體辭職。 羅愛萍認為,國外有些相關領域研究者或許有更高的理論高度,但她們是國內首先對「剩女」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人,占了先機。她稱會盡量對書中的訪談對象進行終身追蹤,「國內很少有這樣的研究,我希望把它做成一個長期的項目。 「反婚姻」誤解 重要是自己 作為大齡單身女性,羅愛萍說自己並未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但並不表示其他女性沒有。她接觸過的最嚴重的案例是,有位父親因為女兒沒結婚而精神抑鬱了。
「親媽還說,不結婚心理變態,不結婚沒有責任感,不結婚是自私神經病」,這是羅愛萍的一位粉絲在她微博的評論。羅愛萍微博的評論中,有很多人未必認同她的觀點,甚至有些言論攻擊她嫁不出去、充滿惡意,但也有一些大齡單身女性在這裡抱團取暖。 有女網友表示,羅愛萍很勇敢,幫助大齡單身女性看清社會現實,解除社會強加給大齡單身女性身上的枷鎖,認為《中國剩女調查》很勵志。甚至有人表示要買書給對自己逼婚的媽媽看。 並不完全認同羅愛萍觀念的一位「剩女」也認為,她在28歲左右就感受過精神上的壓力。「精神壓力來自於一個非多元化的社會,要求有統一的模式,似乎這樣才有安全感。如果你選擇跟傳統社會不同的道路,就有人想把你拉回來。」 這位「剩女」稱,參加同學聚會,一個已婚已育的同學和一個單身的同學狀態都很低迷焦慮,已婚已育的那個會得到同情理解,大家會認可生活本身就很累。而未婚未育的可能被說成「沒有男人才會活成這樣」。
而一些羅愛萍的前同事認為,《中國剩女調查》之外,她在社交平台的言論表露出反婚傾向,喜歡描述婚姻中不幸的一面。也有與羅愛萍熟識的朋友認為她的「激進言論」,可能會不利於人們真正了解「剩女」這個群體。羅愛萍坦言,這些年她的朋友圈確實在發生變化,有朋友因為她的言論想拉黑她,另外一些朋友走入婚姻後,忙於平衡工作和家庭,關係也漸漸淡化。 羅愛萍說,其實她主張的是結婚自由,不結婚也自由,「我負責提醒她們,結不結你自己決定。因為最後的風險和後果是需要你自己承擔的。」 對自己婚姻質量有較高評價的王蜂認為,在告訴未婚女性婚姻前景時,「如果她們把最糟糕的情況都打算了,她們婚後發現情況沒有那麼糟糕時其實是有助於在婚內感到更加幸福和自信的。」 「就算你沒有勸服任何人,但你的存在就是一種勝利。對『都』字的反駁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做好自己,奮發向上,堅持自己的生活理念,把你的理念過出來了就是一種勝利。」王蜂說。
「領潮流」先鋒 不怕被拉黑 《中國剩女調查》給羅愛萍帶來知名度,她也不得不面對隨之而來的爭議和懷疑。比如「你是別人眼中所謂的「剩女」,又做「剩女」研究這樣能客觀地看待「剩女」嗎?」 羅愛萍直白回應,「不需要客觀」,她就是用這種身分去抗擊污名的。就好像那些人說「剩女」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客觀的。 對於那些非議她的人,羅愛萍不擔心地說:「那些風言風語很快就會過去的。整個社會的輿論其實是暫時性的,就像以前大家嘲笑鳳姐醜,但現在整個社會輿論都變了,也有人讚賞她的奮鬥,還有社會對美的標準其實也在改變。」 羅愛萍知道有些朋友會不接受她的一些看法,但她不會因為他們不舒服就不說。「我的底線是要維護我的言論自由,如果你接受不了可以拉黑我。我覺得在網上你拉黑了我,線下還是可以繼續做朋友的。」她說。 自認已關閉走向婚姻大門的羅愛萍解釋說,其實就是為了彰顯自己是個走在潮流前面的人,「為什麼要從眾呢?」她相信,社會就是需要有一小部分人來引領的。
本网责任编辑:Rachel Chang
Website Editor: Rachel Chang
邮箱E-mail:wrichina@yahoo.com
网址Website:www.wrchina.org